谈谈学区房的降温

Posted by 冷眼樵夫 on 08-05,2021

8月1号,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提到,【市、区教育部门应当推行大学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而大学区的推出,官方给出的明确解释是,为了“破解当前的择校热”、给学位房降温。究其缘由,我猜想,是由那些大张旗鼓唱多的新闻舆论,比如什么“北京20万一平、杭州11万一平的老破学区房;

以前在大城市挑学位房,一看生源(父母圈子)、二看师资、三看加工能力(成绩);

而现在如果是执行了大学区化政策之后的深圳,家长们买学位房的思路可能要变成————要怎么挑,才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大学区,在这个学区里,【无论怎么抽签,怎么分配,都不会有差的学校】,其中还是有一些制约条件的,比如在小学六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就近入学”这个硬性条件是不能忽略的(一般是三公里之内)。

你如果能找到一个小区,以它为圆心,半径为3公里画圆,圆圈内的是清一色的不错的学校,那么即使马上实施大学区化,对于你来说杀伤力也相对有限。大家不要忘了,无论广州还是深圳,它的核心区里面,几乎没有“差的学校”,只有“一线”和“二线、三线”之分。例如南山的大冲、深圳湾,福田的香蜜湖,百花,越秀的东山、环市东,天河的中轴线、天河公园。这些片区如果搞大学区,很可能它里面的【学校的下限】已经是其它地方的【学校上限】。

“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教师交流也不可能是从西边的南山突然间调到东边的坪山,因为这不符合人性,日本这样搞不排除他们国土面积小这一不可改变的因素。实操可能性较大的方案只是在【大学区内】实现教师交流。

我们要认识到,教育资源的本质是人,也就是说,无论从制度上怎么画圈圈,在每一个圈圈内,无论怎么调配,只要这些教师不出圈,那这个圈(大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就是守恒的。

从社会稳定,和舆论管理的角度出发(Leader要保住乌纱帽,都懂的),现在只能枪打出头鸟,要动的最有可能就是学位溢价极高的天价学位房的奶酪。怎么切这个芝士蛋糕呢?

打个比方,

甲乙丙丁是四个小区,被划到同一个大学区。以前呢,甲是20万一平的,对口一线的学校,乙丙丁是12万一平的,对口二线的学校。

学区划片之后,甲可能只有1/4的概率去读一线,而有很大概率要读12万一平的小区对口的二线学校;相反对于乙丙丁们来说,有比刮中彩票大得多的概率、以12万一平的价格,读到以前要20万一平才能进去的学校。

那么如果只考虑学位因素变化对房价带来的影响,以后这个大学区的四个小区对应的房价都会变成14万一平(14*4=20+12*3),虽然有天价学位房受伤,但是大学区内的房子的教育资源综合没有发生变化。

所以虽然个别小区有可能被“教育平权”而打击到,但是大学区内的房子(甲乙丙丁)它们的市值总和并没有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我判断短期内,这个政策起到的作用在于消峰,当然也不排除后面学区划分发生变动,从而使资源越来越平均。

形象一点来说,最后的结果是这个大学区的房价从以前的只有一座尖尖的珠穆朗玛峰,独孤求败、高耸入云,变成了现在平坦的青藏高原,虽然大家平均海拔都很高,但是不突兀。

我们再试着做下推演:

如果每个地方都严格落实大学区化,那么家长们买学位房的思路就会渐渐地潜移默化地从以前【比哪个学校更好】转变为【比哪个大学区内的下限学校更没那么差,更有保障性】、以及【买一二线大学区内的哪个小区有机会用12万一平的价格读到原来需要20万一平才能读的学校】

‘近朱者赤’名校堆附近的二三线学校,有望被鸡娃的家长们追成跟名校一样的教育水平。

当一个大学区里面,如果它包含优质学校的【浓度】高,那么这个学区内拖后腿的学校就会由于教师交流+鸡娃家长不断地打鸡血而提高成绩(因为生源和师资都相较以往有大幅提高),由此会有房价、成绩、鸡娃氛围的正循环。

‘近墨者黑’村小扎堆的片区里面的以前的名校,大学区化后,就很有可能被村小的家长们拖成村小一样的水平。

因为家长们普遍不能接受孩子大概率去读村小、小概率去读名校的政策打击,而导致有追求的家长纷纷逃离这种【名校浓度低,村小浓度高】的大学区,久而久之里面的名校就被同化了。

因为很多人是从高屋建瓴的角度去分析。这次我们从细枝末节的角度补充分析一下,从三个现实角度吧:1-刚需家长,2-教师,3-孩子

一:刚需家长

一对夫妻是在深圳打拼的优质985做题家,通过自己努力加上父母恩德,准备购置500W房产上车,目前有两个选择(1-龙岗或者龙华买个带学区的大房子,2-南山福田买个狭窄的带学区小户型)

如果是以前的学区房制度:

龙岗区应该会逐步聚集做题家人群和牛蛙父母,进而形成天然的学区房,这也是参考北京上海的发展过往,郊区会自然形成市区二档、三档的学校。当然时间是稍显漫长了些。

但是这对夫妻应该会大概率选择方案二-买南山福田的小房子,空间小了,居住环境肯定没有那么舒适,造娃也施展不开,当然这样也是不利于生育的。

换成现在的学区制度:

进高等学府的可能性降级了,这对夫妻的选择应该会更多的倾向方案一-买龙华龙岗的大房子,空间大了,居住环境肯定更自在,这样也是更有利于生育的。

二:教师

甲和乙同样毕业于北清复交,来了深圳教学。

如果是以前的学区房制度:

甲上课,教一元二次方程组,下面有学生自己推出Δ。甲上课推导曲线面积,下面有学生自学微积分,上来说,老师这样推更简单。

乙上课,要处理学生打架。乙训斥,学生说“穷逼老师,深圳房子都买不起,我以后是收租的,10栋哦”,教学无法推进,教不懂,讲不会。

甲一路高歌猛进,3年初中,带出了若干高分学生,绩效考核A+

乙菜中,三年初中班级,无一人考上四大(这在很多龙岗 龙华的学校是现实)。绩效考核C-。差点被裁员。

甲被选为骨干教师苗子,系统重点培养,乙身上的标签是菜中垃圾老师。

甲喜提二代白富美,学生良才豪杰,乙找了个二本的菜中老婆,桃李满大专。

后来的教学工作者,都想成为甲,强者聚集,阶级形成对立。对社会而言,阶层分化越来越明显,强者越来越强,弱者越来越没有生存空间,不知道这是不是教育工作者想看到的,但我相信这不是社会主义国家想看到的。

换成现在的学区制度:

赶上教师交换,生源平均,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习环境影响降低;

之前甲为了进牛校,可能要疏通各个关节,现在选择变多了,可能就不需要那么大的付出。

之前乙因为没资源,只能进菜中,现在能够有更好的学生资源了,是不是也能培养几个栋梁之才?

甲和乙处于同一起跑线,谁能教出好学生?谁能选为骨干教师?谁能喜提二代白富美?谁能桃李满天下?大家各凭本事!!!

三:孩子

甲和乙是两个好基友。

如果是以前的学区房制度:

父母加上祖辈辛苦攒下血汗钱,买下了牛校学区。甲留在了牛校,乙去了渣校。

甲跟同学学会了约束,律己,强大的做题精神。

乙跟同学学会了游戏,喝酒,打架。

甲去了北大,乙去了深圳小北大,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换成现在的学区制度:

生源平均,教师流动,不管甲乙,身边都有优秀的老师,优秀的同学,都有向上的空间。

甲能跟同学学会约束,律己,也能跟同学学会游戏,打架。

乙能跟同学学会游戏,打架,也能跟同学学会约束,律己。

这个时候考验的就是家长的品行和老师的引导。


0评论